一场疫情让“无接触”生意走红,农资行业喊了多年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也顺势迈出实质步伐,让农资行业服务转型升级不再是一句空话。
今年年初,一场突袭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各种无接触配送、无接触取餐成为主流,“无接触”生意正在走红,农资行业也推出了各种“无接触服务”,也正是这些线上服务,让喊了多年的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顺势迈出了实质步伐,农资行业服务转型升级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农资流通企业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在这一特殊时期,为农服务方式和模式有何变化和突破?
《中国农资》记者特别邀请了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符纯华,就这种新的服务方式和模式的变化进行交流探讨。
《中国农资》记者:请根据协会掌握的情况,简单谈一谈疫情期间,农资流通企业采取了哪些新的服务举措?
符纯华:疫情期间,农资生产运输受阻,基层门店开门受限,农化服务人员无法进村,农资流通企业销售和服务均遇到难题。面对疫情冲击,农资流通企业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农民找得到人、拿得到货、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并加大力度调运货源,保障春耕期间农资供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适时向全社会公布春耕保供重点企业名单,全力保障春耕生产需求。针对疫情期间门店无法开门,农民买不到货的问题,各地农资流通企业纷纷公开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确保农民买农资找得到人,方便农民购买。2月28日,总社向全社会公布了88家“2020年全国供销合作社春耕保供重点农资企业”名单;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也先后发布两批共135家春耕保供重点农资企业名单和联系方式;各省供销社也随即公布了本省重点农资企业名单,接受全社会的农资预约、调配和监督,发挥流通衔接产销、服务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确保农民能够及时买到用上放心农资。
二是创新远程服务模式。为应对抗疫需要,各地企业纷纷采取“无接触”方式将农民生产急需的农资商品送到农户手中,确保农民拿得到货。目前,全国各地农资企业已广泛采用电话、微信、qq预约,网上销售、无接触配送上门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保证农民拿的到货。
三是开展线上讲座等活动,帮助农民科学施肥用药。针对疫情期间农技服务人员无法下基层的情况,中农集团的抖音视频“中农开讲了”和“新春财富电波”和“普罗丰禾小课堂”,为农民提供线上肥料、农药培训,疫情期间的听讲效果很好。广东天禾公司购买了直播平台“小鹅通”的服务,为农民展开直播培训,积极预防今年风险很高的草地贪夜蛾和蝗虫灾害。
四是加大货源调运力度,保障春耕农资供应。面对疫情,供销合作社系统及行业农资企业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一方面积极与农资生产企业对接,另一方面对春耕农资需求进行调查摸底,联系协调物流运输,全力保障春耕农资货源供应。
《中国农资》记者:以短视频引流、直播带货、农资电商等为代表的线上农资服务新模式,对农资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何启发及影响? 符纯华:电商对农资而言并不陌生。2015年是农资电商元年,在近5年的运行中,农资电商未能取得成功典型,农资线上营销一直在曲折中摸索着。这场疫情无疑对农资营销方式的变化影响更为深刻。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大家都闭门不出,从而使得线上营销、培训、技术服务和指导成为企业新的手段,一些企业纷纷采取直播、抖音等新媒体来推动农化服务线上化,也有通过直播进而直接进行销售。这种营销方式在未来势必更为流行,进而对传统营销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行业也将对农资电商和线上营销和服务重新审视,进一步思考和完善,来促进农资营销新渠道、服务新模式的兴起。
疫情期间的直播带货和农资电商给农资企业带来了一些启示。一是如何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精准定位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赖关系。谁走的和用户最贴近,谁能和用户建立广泛而紧密的利益连接,谁就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农资的用户群体不仅在田间地头,也在互联网上。因此,转型可以凭借微信、头条、直播等移动互联网工具的应用来“获客”,互联网工具的运用,可让原来的农资销售和服务变得更精准、更快捷。
二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农资品牌。农资企业可以利用“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思维,传递客户关注的内容,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输出,积累铁杆“粉丝”,进而增加粘性和复购率,打造农资品牌。通过互联网工具开展社群营销、意见领袖营销、精准营销和客户管理,降低与客户的沟通成本和服务成本,提升农资经营效率,也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重构和再造。
《中国农资》记者:农资企业在服务升级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 符纯华:在农资企业服务升级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洗牌继续加快。在传统农资需求减少、企业利润压缩的困境下,在现代农业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的趋势下,随着大型农资企业服务方式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不断增加,虽然农资企